铝合金本身易在表面形成一层天然氧化膜(厚度约 5-20nm),但该膜层薄且耐磨性差,无法满足复杂场景需求。通过人工镀层可实现三大核心功能:
铝合金镀层类型多样,不同工艺的镀层厚度差异极大,以下为工业中最常用的几类:
镀层类型 | 工艺原理 | 典型厚度范围 | 主要应用场景 | 关键要求 |
---|---|---|---|---|
阳极氧化膜 | 电解作用生成氧化膜(Al₂O₃) | 5-150μm | 建筑型材、电子外壳、家具五金 | 民用建筑通常 10-20μm,工业耐磨件需 30-50μm,特殊防腐场景(如船舶)达 80-150μm |
电镀层 | 电解沉积金属(如镍、铬、锌) | 0.5-50μm | 机械零件、卫浴配件、电子连接器 | 装饰性镀铬仅 0.1-0.5μm(需先镀镍打底),功能性镀镍(耐磨 / 防腐)5-20μm |
化学转化膜 | 化学反应生成薄膜(如铬化、无铬钝化) | 0.1-2μm | 涂层打底(如喷漆前预处理)、简单防腐 | 厚度极薄,主要作用是增强基材与涂层的附着力,而非直接耐磨 / 防腐 |
物理气相沉积(PVD) | 真空环境下沉积金属 / 陶瓷(如钛、氮化钛) | 0.5-10μm | 高端装饰件、刀具涂层、电子元件 | 装饰性 PVD(如金色、枪色)1-3μm,刀具耐磨涂层(TiN)3-8μm |
热喷涂涂层 | 熔融材料高速喷涂(如铝、陶瓷) | 50-500μm | 大型结构件防腐(如桥梁、储罐) | 厚度根据腐蚀环境调整,海洋工程常需 200-300μm |
不同厚度范围需匹配对应的检测手段,确保数据准确:
不同领域对铝合金镀层厚度有明确规范,常见标准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