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口分析需遵循 “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 的原则,避免因局部观察导致误判,典型流程分为 5 个步骤:
断口表面的微小形貌(如裂纹源、条纹)极易被污染或破坏,预处理是分析的基础:
用肉眼或体视显微镜(放大倍数 5-50 倍)观察,重点记录以下信息,初步锁定失效方向:
| 观察维度 | 核心信息 | 失效关联 |
|---|---|---|
| 断口位置 | 螺栓头部与杆部过渡区(圆角)、螺纹段、杆部中间 | 过渡区断裂多与应力集中相关;螺纹段断裂可能是螺纹加工缺陷或装配过载 |
| 断口颜色 | 银灰色(新鲜断口)、暗红色(氧化)、黑色(腐蚀) | 氧化 / 腐蚀色说明断裂后暴露时间长;若断裂前已腐蚀,可能是应力腐蚀失效 |
| 断口平整度 | 平整(脆性断裂)、粗糙(韧性断裂)、阶梯状(多裂纹扩展) | 平整断口多为脆性断裂(如淬火裂纹);粗糙断口多为韧性断裂(如过载拉断) |
| 裂纹源位置 | 表面(如划伤、脱碳层)、内部(如材料夹杂、缩孔) | 表面裂纹源多与加工缺陷或环境腐蚀相关;内部裂纹源多为材料本身问题 |
宏观分析后,需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放大倍数 100-10000 倍)观察微观形貌,这是判断断裂机制的核心步骤:
断口特征需结合材料性能、装配工艺、使用环境等辅助测试,避免单一断口观察的局限性:
结合宏观、微观及辅助测试结果,明确 “断裂模式→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螺栓断裂按 “受力状态 + 材料行为” 可分为 5 类,不同类型的断口特征差异明显,是分析的核心依据:
断裂原因:螺栓承受的实际载荷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如装配时过度拧紧、工作载荷超出设计值),属于 “塑性变形后断裂”。
断口特征:
典型场景:汽车轮毂螺栓因过度拧紧断裂、机械连接螺栓因负载冲击(如振动)导致过载。
断裂原因:螺栓承受周期性交变载荷(如振动、反复装卸),即使载荷未超过屈服强度,长期作用后也会在应力集中处(如螺纹根部、圆角)萌生裂纹,逐渐扩展后断裂,属于 “无明显塑性变形的渐进式断裂”。
断口特征:
典型场景:电机底座螺栓(长期振动)、飞机起落架螺栓(反复起降载荷)、洗衣机滚筒连接螺栓(高速旋转交变载荷)。
断裂原因:材料本身韧性差(如低温环境、淬火过度),或存在严重缺陷(如裂纹、夹杂),在较低应力下(通常低于屈服强度)突然断裂,无明显塑性变形。
断口特征:
典型场景:低温环境下的碳钢螺栓(低温导致材料脆化)、淬火过度的高强度螺栓(硬度高但韧性极差)。
断裂原因:螺栓在 “拉应力 + 腐蚀性介质” 共同作用下,表面或内部缺陷处萌生腐蚀裂纹,裂纹缓慢扩展后断裂(拉应力可来自装配预紧力、工作载荷)。
断口特征:
典型场景:海洋环境中的不锈钢螺栓(海水腐蚀 + 预紧力)、化工设备中的碳钢螺栓(酸碱介质 + 工作拉应力)。
断裂原因:螺栓在电镀(如镀锌、镀铬)、酸洗或焊接过程中,氢原子渗入材料内部,在拉应力作用下,氢原子在缺陷处(如位错、晶界)聚集形成氢分子,产生内压,导致裂纹萌生并快速扩展,属于 “延迟性脆性断裂”(断裂可在受力后几小时至几周内发生)。
断口特征:
典型场景:高强度钢结构螺栓(如 8.8 级、10.9 级)电镀后未除氢、焊接后的螺栓(焊接过程产生氢)。
某风电设备的法兰连接螺栓(10.9 级合金钢,镀锌处理),在运行 3 个月后突然断裂,导致设备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