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高温合金工具钢的成分体系以铁(Fe)为基体,通过添加合金元素实现性能调控,关键元素可分为 “主强化元素”“热稳定性元素”“抗氧化元素” 和 “辅助调整元素” 四类,具体功能如下:
| 元素类别 | 关键元素 | 核心作用 | 注意事项 |
|---|---|---|---|
| 主强化元素 | 碳(C) | 1. 与 Cr、W、Mo、V 等形成碳化物(如 Cr₇C₃、WC、VC),是硬度和耐磨性的核心来源;2. 控制碳含量可调节碳化物数量(碳含量越高,碳化物越多,硬度越高但韧性下降)。 | 碳含量通常在0.8%-1.5% 之间,过高易导致脆性增加,过低则高温硬度不足。 |
| 钨(W)/ 钼(Mo) | 1. 形成高硬度、高稳定性碳化物(WC、Mo₂C),提升高温硬度(W 作用更显著,Mo 性价比更高);2. 固溶于基体,通过 “固溶强化” 提升基体强度;3. 抑制高温下碳化物分解,延缓硬度下降。 | W 与 Mo 可部分替代(1% Mo≈2% W),通常搭配使用以平衡成本与性能。 | |
| 钒(V) | 1. 形成超细、高稳定性的 VC 碳化物,不仅硬度高(HV2800 以上),且能 “细化晶粒”(阻止晶粒长大);2. VC 在高温下不易聚集,是提升 “红硬性”(高温保持硬度的能力)的关键。 | 钒含量通常 0.5%-2.5%,过高易形成粗大碳化物,反而降低韧性。 | |
| 热稳定性元素 | 铬(Cr) | 1. 基础 “热稳定元素”:与 C 形成 Cr₇C₃碳化物,提升室温 / 中温硬度;2. 固溶于基体,提高钢的 “淬透性”(确保大尺寸工件淬火后心部硬化);3. 辅助抗氧化:形成 Cr₂O₃氧化膜,初步抵抗高温氧化。 | 铬含量通常 4%-12%,过低则淬透性、抗氧化性不足,过高易形成脆性相(如 σ 相)。 |
| 抗氧化元素 | 铝(Al)/ 硅(Si) | 1. 高温下形成致密的 Al₂O₃或 SiO₂氧化膜,覆盖钢表面,阻止氧气进一步渗透,显著提升抗高温氧化能力;2. 硅可辅助细化晶粒,铝可与其他元素协同提升热稳定性。 | Al 含量通常 0.5%-2%(过高易导致脆性),Si 含量 0.2%-1%。 |
| 辅助调整元素 | 锰(Mn)/ 镍(Ni) | 1. 锰:降低钢的淬火温度,改善淬透性,抑制硫的有害作用(形成 MnS);2. 镍:提升钢的韧性和高温塑性,平衡高硬度带来的脆性,同时增强抗腐蚀能力。 | Mn 含量通常 0.2%-1%,Ni 含量通常 1%-5%(根据韧性需求调整)。 |
| 硫(S)/ 硒(Se) | 属于 “易切削元素”,通过形成低熔点硫化物 / 硒化物,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高温合金工具钢通常硬度高,加工难度大)。 | 含量极低(S≤0.03%,Se≤0.1%),避免过多降低强度和韧性。 |
不同应用场景(如热锻模、高温刀具、压铸模)对钢的性能需求不同,导致成分差异显著。以下选取 3 类典型钢种,对比其成分侧重(成分均为质量分数,%):
| 钢种类型 | 典型牌号 | C | Cr | W | Mo | V | Al | Si | 核心性能侧重 | 应用场景 |
|---|---|---|---|---|---|---|---|---|---|---|
| 高速工具钢(高温刀具用) | W18Cr4V | 0.7-0.85 | 3.8-4.4 | 17.5-19 | ≤0.3 | 1.0-1.4 | - | 0.2-0.4 | 极高红硬性(600℃硬度≥HRC60)、高耐磨性 | 高速切削刀具(铣刀、钻头)、精密模具 |
| 热作模具钢(热锻 / 压铸用) | H13(4Cr5MoSiV1) | 0.32-0.45 | 4.75-5.5 | - | 1.1-1.75 | 0.8-1.2 | - | 0.8-1.2 | 高韧性、抗热疲劳(反复加热冷却不开裂) | 热锻模、铝合金压铸模、热轧辊 |
| 抗高温氧化工具钢(超高温用) | GH2132(A-286) | 0.08-0.16 | 13.5-16 | - | 1.0-1.5 | 0.1-0.5 | 0.4-0.8 | 0.2-0.8 | 优异抗高温氧化(800℃抗氧化)、高温强度 | 航空发动机叶片、超高温夹具、耐热工具 |
高温合金工具钢的成分并非元素简单叠加,而是遵循 “性能需求→元素协同→平衡制约” 的逻辑,关键设计原则包括:
实际应用中,需通过精准检测确定高温合金工具钢的成分,常用方法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