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钢的成分以铁(Fe) 为基体,通过添加不同合金元素调控硬度、韧性、耐磨性、耐热性等关键性能,核心元素可分为 “基础强化元素” 和 “功能调控元素”,具体作用如下:
元素类别 | 关键元素 | 主要作用 |
---|---|---|
基础强化元素 | 碳(C) | 决定钢的硬度和耐磨性:C 含量越高,淬火后硬度越高(如冷作钢 C≈1.0%-2.0%);但过高会导致韧性下降、易开裂。 |
铬(Cr) | 提高淬透性、耐磨性和耐蚀性:形成 Cr₂₃C₆等碳化物,增强抗磨损能力;热作钢中 Cr 还能提升抗氧化性。 | |
功能调控元素 | 锰(Mn) | 降低钢的淬火临界冷却速度,提升淬透性;辅助脱氧,细化晶粒,但过量易导致过热敏感性增加。 |
钼(Mo)/ 钨(W) | 抑制高温回火软化(“二次硬化”):热作钢和高速钢中添加,抵抗模具在高温下的硬度下降;Mo 还能减少回火脆性。 | |
钒(V) | 细化晶粒、提高红硬性:形成高硬度的 VC 碳化物,增强耐磨性;同时抑制奥氏体晶粒长大,提升钢的强韧性配合。 | |
硅(Si) | 提升钢的弹性极限和抗氧化性;冷作钢中辅助脱氧,热作钢中增强抗热疲劳性,但过高会导致钢的脆性增加。 | |
镍(Ni) | 显著提升钢的韧性和耐蚀性:塑料模具钢(如 P20)中添加,平衡硬度与韧性,同时改善抛光性能。 | |
铝(Al)/ 钛(Ti) | 细化晶粒(“晶粒细化剂”):Al 可形成 AlN,Ti 形成 TiC,均能抑制奥氏体长大,提升钢的冲击韧性。 |
根据模具的服役温度和加工对象,模具钢主要分为冷作模具钢、热作模具钢、塑料模具钢三大类,其成分设计差异直接对应不同的性能需求:
用于室温下加工金属(如冲压、剪切、冷镦),需抵抗强烈摩擦和冲击,成分核心是 “高碳 + 高铬”,部分添加 Mo/V 细化组织。典型牌号及成分(质量分数,%):
用于高温加工金属(如锻造、压铸、挤压),需承受反复加热 - 冷却(热疲劳)和高温载荷,成分核心是 “中碳 + 铬钼钒”,降低碳含量以保证韧性,添加 Mo/V 提升热稳定性。典型牌号及成分(质量分数,%):
用于注塑塑料件,需保证模具表面光洁(适配塑料件外观),部分需抵抗塑料中腐蚀性添加剂(如 PVC),成分核心是 “中低碳 + 镍铬钼”,部分添加不锈钢元素(如 Cr>13%)提升耐蚀性。典型牌号及成分(质量分数,%):
准确分析模具钢成分是质量管控(如避免成分偏析导致性能失效)和牌号鉴别(如防止以次充好)的关键,常用方法按 “精度” 和 “检测范围” 可分为三类:
分析方法 | 原理 | 优势 | 局限性 | 适用场景 |
---|---|---|---|---|
光谱分析 | 金属受激发射特征光谱,通过光谱强度定量元素 | 快速(1-3 分钟)、无损、多元素同时检测 | 对轻元素(如 C、N)精度较低 | 车间快速牌号鉴别、批量抽检 |
化学分析 | 溶解钢样后通过化学反应定量(如滴定、比色) | 精度极高(误差 < 0.01%),适合 C、S 等元素 | 破坏性检测、耗时(数小时)、操作复杂 | 实验室精准成分验证、标准样品校准 |
电子探针分析 | 电子束轰击样品,检测特征 X 射线强度 | 微米级空间分辨率,可分析微观区域成分 | 设备昂贵、检测范围小(仅分析局部) | 分析成分偏析、碳化物分布等微观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