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001002-020

联系我们

邮箱:admin@ceboshi.cn
电话:4007001002-020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伟业路3号德信AI产业园C座801-802 在线咨询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测博士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测博士

发布日期:2025-09-23 浏览次数:8


摄图网_401960250_建筑材料(企业商用).jpg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原理、流程与应用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是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试验之一,通过模拟材料在单向拉伸载荷下的受力过程,获取其力学性能指标(如强度、塑性、弹性等),为材料选型、结构设计、质量控制及失效分析提供关键依据。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械工程、建筑等领域。

一、试验核心原理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基于单向应力 - 应变关系,通过万能材料试验机对标准试样施加轴向拉力,记录载荷(力)与试样变形(伸长量)的实时数据,最终转化为应力 - 应变曲线,再从曲线中提取关键力学性能参数。


  • 应力(σ):表征材料内部受力强度,计算公式为:σ = F/A₀(F 为实时载荷,A₀为试样原始横截面积)。

  • 应变(ε):表征材料变形程度,计算公式为:ε = ΔL/L₀(ΔL 为实时伸长量,L₀为试样原始标距长度)。

  • 应力 - 应变曲线:试验的核心产出,不同类型金属(如低碳钢、高碳钢、铝合金)的曲线形态差异显著,直接反映材料的力学行为(如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断裂阶段)。

二、试验标准与试样要求

为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和可比性,拉伸试验需遵循国际或国家统一标准,常见标准如下:


标准体系核心标准号适用范围
国际标准(ISO)ISO 6892-1金属材料室温下的拉伸试验
国家标准(GB)GB/T 228.1-2021中国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美国标准(ASTM)ASTM E8/E8M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标准试验方法

试样要求(以 “比例试样” 为例)

拉伸试样需加工为标准形状,避免因尺寸、形状差异影响试验结果,核心要求包括:


  1. 试样类型:分为 “板状试样”(适用于板材、带材)和 “圆形试样”(适用于棒材、线材),优先采用比例试样(标距 L₀与原始横截面积 A₀满足 L₀=k√A₀,GB/T 228.1 中 k 通常取 5.65 或 11.3)。

  2. 尺寸精度:原始标距 L₀、原始直径 d₀(或厚度 / 宽度)需用精度≥0.01mm 的量具测量,至少测量 3 个截面取平均值;试样表面需光滑,无划痕、裂纹或氧化皮,避免应力集中。

  3. 试样数量:通常每组试验至少制备 3 个平行试样,取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若单个试样结果偏差超过 10%,需重新试验)。

三、试验设备

试验核心设备为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1. 加载系统:包括伺服电机、减速机构和滚珠丝杠,可实现匀速、恒力或恒应变加载,加载速度需符合标准要求(如 GB/T 228.1 中,弹性阶段速度通常为 0.00025~0.0025/s,屈服后可提高至 0.005~0.05/s)。

  2. 测力系统:采用高精度力传感器,量程需覆盖试样预期最大载荷(通常选择传感器量程的 20%~80% 以保证精度),精度等级不低于 0.5 级。

  3. 变形测量系统

    • 引伸计:核心变形测量工具,直接夹持在试样标距段,测量精度可达 ±1μm,用于精确记录弹性阶段、屈服点的微小变形;

    • 位移传感器:测量试验机夹头的位移,用于粗略计算总伸长量(精度低于引伸计,通常在引伸计取下后使用)。

  4. 控制系统与软件:通过计算机控制加载过程,实时采集载荷 - 变形数据,自动绘制应力 - 应变曲线,并计算力学性能参数(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等)。

四、试验流程(以室温拉伸为例)

1. 试验前准备

  • 试样预处理:若试样表面有氧化皮,需用砂纸打磨去除;对于热处理后的材料,需确认试样状态(如退火、淬火回火)与试验要求一致。

  • 尺寸测量:用游标卡尺或千分尺测量试样原始标距 L₀、原始横截面积 A₀(圆形试样测直径 d₀,板状试样测厚度 t 和宽度 b),记录数据。

  • 设备检查:开机预热万能试验机,校准力传感器和引伸计(定期校准,通常每年 1 次);调整试验机夹头间距,确保试样安装后标距段无预应力。

2. 试样安装与引伸计夹持

  • 将试样两端装入试验机上下夹头,确保试样轴线与夹头轴线对齐(偏差不超过 1°),避免偏心加载导致试验结果失真;

  • 轻轻将引伸计夹持在试样标距段中心位置,确保引伸计探头与试样表面紧密接触,无松动。

3. 加载与数据采集

  1. 启动试验软件,设置加载参数(加载速度、终止条件:通常为试样断裂或载荷下降至最大载荷的 80%);

  2. 开始加载:初期以低速加载,进入弹性阶段后保持稳定速度,软件实时采集 “载荷 - 伸长量” 数据;

  3. 观察屈服阶段:若材料有明显屈服(如低碳钢),会出现 “载荷平台”,记录屈服点载荷 Fₛ;若材料无明显屈服(如铝合金、高碳钢),需根据标准计算 “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 Rₚ₀.2”(即产生 0.2% 永久变形时的应力);

  4. 强化阶段与颈缩:屈服后材料进入强化阶段,载荷继续上升至最大值 Fᵦ(抗拉载荷),随后试样局部开始变细(颈缩现象),载荷逐渐下降;

  5. 试验终止:当试样断裂时,试验机自动停止加载,软件保存完整的载荷 - 变形曲线。

4. 试验后处理

  • 取下断裂后的试样和引伸计,观察断口形貌(如韧性断口呈杯锥形、脆性断口呈平坦状,可辅助判断材料塑性);

  • 测量断后标距 Lᵤ:将断裂试样的两部分对齐,用游标卡尺测量断裂后标距段的总长度(若断口距离标距端点小于 1/3 标距,需重新试验);

  • 数据计算:通过软件或手动计算力学性能参数(见下文 “核心性能指标”);

  • 试验报告:整理试验数据、应力 - 应变曲线、断口照片,形成试验报告,注明标准号、试样信息、设备型号及试验日期。

五、核心力学性能指标(从应力 - 应变曲线提取)

通过拉伸试验可获得金属材料的强度指标塑性指标,核心参数如下:


指标类型具体指标定义与计算方式工程意义
强度指标(抵抗破坏的能力)弹性极限 σₑ材料卸载后无永久变形的最大应力,通常由应力 - 应变曲线的弹性阶段终点确定判断材料在弹性范围内的最大承载能力(如弹簧设计)

屈服强度 σₛ(或 Rₚ₀.2)- 有明显屈服:σₛ = Fₛ/A₀(Fₛ为屈服点载荷);
- 无明显屈服:Rₚ₀.2 = Fₚ₀.2/A₀(Fₚ₀.2 为产生 0.2% 永久变形时的载荷)
结构设计的核心依据(通常取屈服强度作为安全限值,避免材料发生塑性变形)

抗拉强度 σᵦ(Rₘ)材料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σᵦ = Fᵦ/A₀(Fᵦ为最大载荷)表征材料的极限承载能力,用于评估材料的抗断裂能力
塑性指标(断裂前的变形能力)断后伸长率 A试样断裂后标距段的伸长率,A = [(Lᵤ - L₀)/L₀]×100%衡量材料的塑性好坏,A 越大,材料塑性越好(如低碳钢 A≈20%~30%,铸铁 A<1%)

断面收缩率 Z试样断裂后横截面积的收缩率,Z = [(A₀ - Aᵤ)/A₀]×100%(Aᵤ为断后最小横截面积)比断后伸长率更能反映材料的局部塑性(尤其适用于棒材、线材)

六、试验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

  1. 加载速度:加载速度过快会导致测得的强度指标偏高(材料来不及充分变形),过慢则会延长试验时间;需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速度加载(如 GB/T 228.1 按材料弹性模量 E 区分速度:E≥150GPa 时,速度 0.0005~0.0025/s;E<150GPa 时,速度 0.00025~0.001/s)。

  2. 试样偏心:试样安装时若轴线与夹头轴线不对齐,会产生附加弯矩,导致测得的强度偏低、断口倾斜;安装时需用直角尺校准,确保同轴度。

  3. 环境温度:室温试验需控制环境温度在 10~35℃(GB/T 228.1 要求),温度过高会降低材料强度,过低则会降低塑性;高温或低温拉伸需使用专用环境箱(如 - 196℃液氮低温箱、1000℃高温炉)。

  4. 引伸计精度:引伸计的夹持力需适中(过大会压伤试样,过小会松动导致数据失真),且需定期校准(校准误差需≤±0.5%)。

七、试验应用场景

  1. 材料研发与选型:通过拉伸试验对比不同材料(如铝合金与钛合金)或同一材料不同工艺(如不同热处理状态)的力学性能,为产品设计选择最优材料。

  2. 生产质量控制:对出厂的金属原材料(如钢板、钢筋、螺栓)进行抽样拉伸试验,判断其力学性能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如建筑用 HRB400 钢筋,屈服强度需≥400MPa,抗拉强度需≥540MPa)。

  3. 结构失效分析:当金属构件(如汽车传动轴、机械齿轮)发生断裂时,通过对失效构件取样进行拉伸试验,对比其力学性能与原始材料的差异,判断失效原因(如材料强度下降、塑性不足)。

  4. 工艺验证:验证材料加工工艺(如轧制、锻造、焊接)的合理性,例如焊接接头的拉伸试验可评估焊缝的强度是否与母材匹配。

八、常见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特点

不同金属的应力 - 应变曲线差异显著,反映其独特的力学行为:


  • 低碳钢(如 Q235):曲线有明显的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颈缩阶段,塑性好(A≈25%~30%),适用于需要塑性变形的场景(如冲压、弯曲);

  • 高碳钢(如 T10):无明显屈服阶段,强度高(σᵦ≈800~1000MPa),塑性差(A≈5%~10%),适用于要求高强度的场景(如刀具、弹簧);

  • 铝合金(如 6061-T6):曲线无明显屈服平台,需用 Rₚ₀.2 表示屈服强度(约 270MPa),强度适中、密度低,适用于轻量化结构(如航空航天零部件);

  • 铸铁(如 HT200):应力 - 应变曲线无弹性阶段和屈服阶段,直接进入断裂阶段,强度低(σᵦ≈200MPa)、塑性极差(A<1%),适用于承受静载荷、无塑性变形要求的场景(如机床底座)。


40070010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