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金属材料在实际服役中常面临动态载荷(如撞击、振动、突然加载),冲击测试是评估材料在这类载荷下抵抗断裂能力的核心手段,直接关系到结构安全性(如机械零件、桥梁、压力容器等)。以下从基础概念、核心方法、关键影响因素到应用场景进行系统梳理。
冲击测试本质是通过高速施加冲击载荷,测量材料吸收的能量(即 “冲击韧性”),判断材料在动态应力下的断裂行为(是塑性变形后断裂,还是脆性断裂)。
评估材料韧性水平:区分 “韧性材料”(如低碳钢,冲击时吸收大量能量,发生塑性变形)和 “脆性材料”(如铸铁、低温下的高强钢,冲击时能量吸收少,突然断裂)。
确定 “脆性转变温度(DBTT)”:许多金属(尤其是体心立方结构的钢)在低温下会从韧性转为脆性,冲击测试可通过改变温度,绘制 “冲击能量 - 温度曲线”,找到韧性骤降的临界温度(DBTT),为材料的低温使用提供依据(如寒冷地区的管道、船舶钢板)。
验证材料工艺性能:判断热处理(如淬火回火、退火)、焊接、锻造等工艺对材料韧性的影响(如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是否存在脆性)。
目前全球最通用的冲击测试方法为摆锤式冲击试验,根据试样缺口形状和加载方式,分为 “夏比缺口冲击试验” 和 “艾氏冲击试验”,其中夏比试验应用最广泛。
夏比试验是国际标准(ISO)、中国标准(GB)、美国标准(ASTM)均优先推荐的方法,核心是 “简支梁式三点弯曲冲击”,试样需预制缺口(减少应力集中,模拟实际缺陷)。
根据缺口形状,分为 V 型缺口(Charpy V-Notch, CVN)和 U 型缺口(Charpy U-Notch, CUN),两者的区别如下表:
对比项 | V 型缺口(CVN) | U 型缺口(CUN) |
---|
缺口角度 | 45° | 圆弧过渡(无尖角) |
缺口底部半径 | 0.25mm(应力集中程度高) | 1mm(应力集中程度低) |
适用场景 | 评估对缺口敏感的材料(如高强钢、焊接件) | 评估韧性较好、对缺口不敏感的材料(如低碳钢) |
标准代号(GB) | GB/T 229-2020 《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 同 GB/T 229-2020(标准中包含两种缺口) |
摆锤预升:将规定质量的摆锤(如 2kg、10kg)提升至特定高度,获得初始势能(\(E_1 = mgh_1\),m为摆锤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_1\)为初始高度)。
冲击试样:摆锤自由下落,冲击简支在支座上的试样(缺口位于冲击侧),试样断裂后,摆锤继续上升至最大高度,获得剩余势能(\(E_2 = mgh_2\),\(h_2\)为剩余高度)。
计算能量:冲击吸收能量 \(A_k = E_1 - E_2\),再结合试样缺口处横截面积(S),得到冲击韧性 \(α_k\)。
艾氏试验为 “悬臂梁式冲击”,试样一端固定,另一端受摆锤冲击,缺口位于固定端的对侧(即冲击方向与缺口方向相反),适用于塑料、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中应用较少。其核心标准为 GB/T 1843-2020 《塑料 悬臂梁冲击强度的测定》(金属相关标准中较少单独规定)。
试验机主要由摆锤系统、试样支座、能量测量系统、温控系统(低温 / 高温试验用)组成,需满足以下要求:
摆锤能量范围:常见规格为 15J、30J、50J、150J,根据材料韧性选择(如低碳钢选 30J,高强钢选 150J);
能量精度:误差需≤±1%,定期校准(如通过标准冲击块验证);
温控系统:若需测试不同温度下的韧性,需配备低温箱(-196℃~ 室温)或高温炉(室温~1000℃),确保试样温度稳定后再冲击。
试样制备:按标准加工试样(如 GB/T 229 中规定,标准试样尺寸为 10mm×10mm×55mm,缺口深度 2mm),确保缺口尺寸(角度、半径)精度(需用缺口投影仪检测),表面无裂纹、毛刺。
温度控制:若测试温度非室温,将试样放入温控设备中保温(保温时间根据材料厚度确定,如 10mm 厚钢样保温≥30min),达到目标温度后快速取出(转移时间≤5s,避免温度波动)。
试样安装:将试样放在支座上,确保缺口中心线与摆锤冲击刃中心线对齐,试样紧贴支座(避免冲击时晃动)。
冲击与读数:释放摆锤,冲击后试验机自动显示冲击吸收能量 \(A_k\),记录数据;若试样未完全断裂(如韧性过高,仅弯曲未断),需注明 “未断”,该数据无效。
数据处理:同一批次至少测试 3 个平行试样,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若单个数据与平均值偏差>15%,需重新测试)。
冲击韧性受材料本身、试样制备、试验条件多重因素影响,需严格控制以保证数据准确性:
影响因素 | 具体影响 | 控制措施 |
---|
材料成分与组织 | 碳含量越高,韧性越低;细化晶粒(如正火)可提高韧性;马氏体组织脆性高。 | 确保材料成分均匀,按规定工艺热处理,避免组织缺陷(如魏氏组织、网状渗碳体)。 |
试样缺口质量 | 缺口角度偏差、底部有毛刺,会导致应力集中异常,使 \(A_k\) 值偏低。 | 用专用缺口加工机床加工,用缺口投影仪检测尺寸(偏差≤±0.02mm)。 |
试验温度 | 温度降低,材料韧性下降(尤其是体心立方钢),接近 DBTT 时 \(A_k\) 骤降。 | 严格控制温控设备温度(偏差≤±2℃),试样保温时间足够,快速转移。 |
摆锤冲击速度 | 冲击速度越高,材料越易表现脆性(\(A_k\) 降低),标准规定速度为 3~5m/s。 | 选择符合标准的试验机,定期校准摆锤提升高度(确保冲击速度达标)。 |
冲击测试是金属材料工程中不可或缺的质量控制和性能评估手段,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
结构钢的低温适用性评估寒冷地区(如北极、高纬度地区)的桥梁、石油管道、船舶 hull 钢,需通过冲击测试确定 DBTT,确保在最低使用温度下仍具有足够韧性(如要求 - 40℃时 \(A_k ≥ 34J\))。
机械零件的质量检验承受冲击载荷的零件(如齿轮、曲轴、锤头),出厂前需抽样进行冲击测试,确保材料韧性达标(如低碳钢齿轮要求 \(α_k ≥ 60J/cm^2\)),避免使用中脆性断裂。
焊接接头的可靠性验证焊接过程中,热影响区(HAZ)易出现晶粒粗大、硬化组织,导致韧性下降,需对焊接接头取样(缺口位于 HAZ)进行冲击测试,判断焊接工艺是否合理(如压力容器焊接接头要求 \(A_k ≥ 27J\))。
材料研发与工艺优化研发新型高强韧钢时,通过冲击测试对比不同成分(如添加 Ni、Mn 元素)、不同热处理工艺(如调质、等温淬火)对韧性的影响,优化配方和工艺参数(如通过调整回火温度,提高马氏体钢的韧性)。
误区 1:冲击韧性 \(α_k\) 是材料常数错误:\(α_k\) 并非固定值,受试样尺寸(如小尺寸试样 \(α_k\) 偏高)、缺口类型、试验温度影响,不能直接用于不同条件下的性能对比。
正确:对比材料韧性时,需保证试样规格、试验条件完全一致(如均为 10×10×55mm V 型缺口,20℃测试)。
误区 2:\(A_k\) 值越高,材料性能越好错误:\(A_k\) 是 “能量指标”,需结合材料强度综合判断(如某些低强度钢 \(A_k\) 高,但承载能力差)。
正确:工程中需兼顾强度与韧性(如高强钢要求屈服强度 \(σ_s ≥ 690MPa\) 且 \(A_k ≥ 47J\))。
注意事项:试样未断裂的处理若试样冲击后未完全断裂(仅弯曲或部分开裂),说明材料韧性过高,试验机能量不足以使其断裂,此时 \(A_k\) 值无效,需更换更大能量的摆锤(如从 30J 换为 150J)重新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