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合金作为由难熔金属碳化物(如 WC、TiC 等)与粘结金属(如 Co、Ni 等)通过粉末冶金工艺制成的高性能材料,其金相组织直接决定了硬度、强度、耐磨性等关键使用性能。金相检测是分析硬质合金微观结构、评估产品质量、优化生产工艺的核心手段,广泛应用于刀具、模具、矿山工具等领域的质量控制与失效分析。
硬质合金的金相检测并非单一的 “看结构”,而是通过微观组织分析,解决生产与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主要目的包括:
硬质合金的金相组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检测需围绕这三部分的形态、尺寸、分布展开,具体如下表所示:
组织组成 | 主要成分 | 作用 | 关键检测指标 |
---|---|---|---|
碳化物相 | WC(为主)、TiC、TaC 等 | 提供硬度、耐磨性 | 1. 晶粒尺寸(是否均匀,有无异常长大);2. 形态(是否呈规则多边形,有无破碎);3. 分布(是否团聚) |
粘结相 | Co(最常用)、Ni、Fe 等 | 连接碳化物,提供韧性 | 1. 分布均匀性(是否呈连续薄膜包裹碳化物,有无局部富集 / 贫化);2. 含量(与设计值是否一致) |
缺陷相 | 孔隙、夹杂、裂纹 | 降低强度、导致失效 | 1. 孔隙:数量、大小(分为 A 类孔隙:弥散小孔;B 类孔隙:集中大孔);2. 夹杂:类型(氧化物、碳化物夹杂)、尺寸;3. 裂纹:长度、分布(表面 / 内部) |
硬质合金硬度高(通常 HRA 80 以上)、脆性大,金相样品制备难度远高于钢铁材料,需严格遵循 “取样 - 镶嵌 - 磨制 - 抛光 - 浸蚀 - 观察” 六大步骤,每一步均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取样需确保样品能反映产品的真实组织,避免取样位置不当导致误判:
若样品尺寸小(如细径刀具)或形状不规则(如异形模具),需通过镶嵌固定,便于后续磨制:
磨制分为 “粗磨 - 细磨” 两步,核心是 “由粗到细,单向磨削,避免划痕叠加”:
抛光是金相检测的关键步骤,需彻底去除细磨后的显微划痕,确保组织清晰显示:
硬质合金的碳化物相(如 WC)与粘结相(如 Co)在抛光后颜色相近,需通过浸蚀使两者产生色差,便于观察:
观察需结合光学显微镜与图像分析软件,实现组织的定性描述与定量测量:
不同国家 / 行业制定了硬质合金金相检测的规范,检测需依据对应的标准执行,确保结果的权威性与可比性:
硬质合金金相检测易因操作不当导致结果偏差,需针对性解决:
常见问题 | 产生原因 | 解决方法 |
---|---|---|
样品表面烧伤 | 切割 / 磨制时冷却不足,局部温度过高 | 切割时加大冷却液流量;磨制时控制压力,避免长时间在同一位置磨削 |
抛光后仍有划痕 | 砂纸粒度跳跃过大(如 240 目直接换 800 目);抛光膏污染 | 按 “240→400→600→800→1000→1200 目” 逐步换砂纸;每级抛光后清洁样品与抛光布 |
组织对比度差 | 浸蚀剂浓度不当;浸蚀时间过短 / 过长 | 重新配制标准浓度浸蚀剂;通过预实验确定最佳浸蚀时间(如 5s、10s、15s 对比) |
碳化物晶粒测量不准确 | 视场选择不具代表性;统计晶粒数量过少 | 随机选取 5-10 个非重叠视场;每个视场统计 30 个以上晶粒,取平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