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001002-020

联系我们

邮箱:admin@ceboshi.cn
电话:4007001002-020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伟业路3号德信AI产业园C座801-802 在线咨询

磨损失效分析-测博士

磨损失效分析-测博士

发布日期:2025-11-17 浏览次数:22

摄图网_602051226_激光切割金属板(企业商用).jpg

核心分析步骤

  1. 明确失效背景:记录工件工况(载荷、转速、介质)、服役时间和失效表现(如尺寸超限、表面剥落)。

  2. 磨损类型判定:常见类型包括粘着磨损、磨粒磨损、腐蚀磨损、疲劳磨损,通过表面形貌观察(如划痕、点蚀)区分。

  3. 原因追溯:从材料本身(硬度、耐磨性)、工况条件(润滑不足、异物侵入)、结构设计(接触应力集中)三方面排查。

  4. 验证与改进:通过模拟试验验证原因,针对性给出解决方案(如材料升级、润滑优化)。


关键分析方法

  • 宏观观察:用肉眼或放大镜查看表面损伤形态、失效部位分布。

  • 微观检测:借助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观察微观形貌、分析元素成分。

  • 理化性能测试:检测工件硬度、韧性、表面涂层附着力等关键指标。

  • 工况还原:模拟实际运行条件,复现磨损过程以验证原因。


常见失效原因与对策

失效原因典型表现改进方向
材料耐磨性不足表面快速磨损、尺寸快速变化选用高硬度合金、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如淬火、涂层)
润滑不良表面粘着、拉伤优化润滑剂类型、提高润滑压力、确保油路通畅
磨粒侵入表面划痕、犁沟加强密封防护、过滤介质中的杂质
接触应力过大表面点蚀、剥落优化结构设计(增大接触面积)、降低载荷峰值


一、前期准备:明确基础信息(1-2 个工作日)

  1. 收集失效工件背景

  • 操作要点:记录工件名称、材质(基材 + 涂层)、加工工艺(如热处理、电镀)、设计参数(尺寸、结构)。

  • 关键信息:服役工况(载荷大小 / 类型、转速、温度、介质成分)、服役时长、失效现象描述(如是否停机失效、是否批量出现)。

  • 检测工具:无(文档记录 + 现场调研)。

  1. 样品预处理

  • 操作要点:选取典型失效样品(含未失效对比样),清理表面油污、杂质(用无水乙醇超声清洗,避免损伤表面)。

  • 操作禁忌:禁止用砂纸打磨、硬刷擦拭失效表面,防止破坏原始损伤形貌。

  • 检测工具:超声清洗机、无水乙醇、脱脂棉。


二、宏观分析:初步定位失效特征(0.5 个工作日)

  1. 宏观形貌观察

  • 操作要点:观察失效部位(如接触面、边缘)、损伤分布(均匀 / 局部)、损伤形态(划痕、剥落、点蚀、粘着痕迹)。

  • 关键记录:尺寸变化(用卡尺测量失效前后尺寸差)、表面颜色变化(是否有锈蚀、烧蚀痕迹)。

  • 检测工具:肉眼、放大镜(10-20 倍)、数显卡尺、千分尺、高清相机(拍摄存档)。

  1. 初步判定磨损类型

  • 操作要点:根据宏观特征初步归类,如划痕明显→磨粒磨损;表面粘着拉伤→粘着磨损;点蚀剥落→疲劳磨损;锈蚀 + 磨损→腐蚀磨损。

  • 辅助判断:结合工况排除,如潮湿环境优先考虑腐蚀磨损,有异物侵入优先考虑磨粒磨损。

  • 工具:无(经验判断 + 工况匹配)。


三、微观分析:精准识别磨损机制(1-2 个工作日)

  1. 微观形貌观察

  • 操作要点:选取损伤最严重区域制作样品(截面 / 表面),通过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如磨粒划痕深度、粘着点形貌、疲劳裂纹扩展路径)。

  • 关键指标:划痕宽度 / 深度、点蚀孔径 / 密度、剥落层厚度。

  • 检测工具:扫描电镜(SEM,放大倍数 50-10000 倍)、金相显微镜(观察基材组织)。

  1. 成分与性能检测

  • 操作要点:用能谱分析(EDS)检测表面元素(是否有外来杂质、腐蚀产物);测试表面硬度(洛氏 / 维氏硬度计)、涂层附着力(划格法)。

  • 对比要求:与未失效样品的性能数据对比,找出差异点。

  • 检测工具:EDS 能谱仪、洛氏硬度计、维氏硬度计、划格器。


四、原因追溯:多维度排查根源(1 个工作日)

  1. 材料层面排查

  • 操作要点:验证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硬度是否达标、耐磨性是否匹配工况、涂层是否脱落 / 厚度不足。

  • 常见问题:材料选错(如普通钢用于高磨损场景)、热处理工艺不当(硬度不足)。

  • 工具:性能检测报告、材料说明书。

  1. 工况层面排查

  • 操作要点:确认润滑是否正常(润滑剂类型、油量、清洁度)、是否有异物侵入(如粉尘、金属碎屑)、工况参数是否超标(载荷过大、转速过高)。

  • 关键验证:询问现场操作人员,查看设备运行记录。

  • 工具:润滑系统检测报告、设备运行日志。

  1. 设计与安装层面排查

  • 操作要点:检查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如接触面积过小导致应力集中)、安装是否偏差(如同轴度误差导致局部磨损)。

  • 常见问题:设计时未考虑磨损冗余、安装间隙不当。

  • 工具:CAD 图纸、安装检测记录。


五、验证与改进:制定解决方案(1-2 个工作日)

  1. 原因验证

  • 操作要点:通过模拟工况试验(如摩擦磨损试验机)复现磨损过程,验证追溯的根源是否准确。

  • 验证标准:模拟试验的磨损类型、损伤形态与实际失效一致。

  • 检测工具:摩擦磨损试验机、工况模拟装置。

  1. 改进方案制定

  • 操作要点:针对根源给出具体对策,明确优先级(如紧急措施、长期措施)。

  • 示例方向:材料升级(换高铬合金、陶瓷涂层)、润滑优化(换高温润滑剂、增加过滤装置)、结构改进(增大接触面积)、工况调整(降低载荷、提高转速稳定性)。

  • 工具:方案文档、CAD 修改图纸。


40070010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