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分析是判断金属 “是否为指定材质”(如区分 304 与 201 不锈钢、验证合金元素含量)的基础,避免 “以次充好” 或材质误用。
检测方法 | 核心原理 | 适用场景 | 优点 | 局限性 |
---|---|---|---|---|
光谱分析法(如直读光谱仪、X 荧光光谱) | 金属受激发后发射特征光谱,通过光谱强度定量元素含量 | 批量原料 / 成品的快速成分筛查(如钢铁、铝合金、铜合金) | 快速(30 秒 - 5 分钟)、无损(X 荧光)、多元素同时检测 | 直读光谱需样品打磨(微损);轻元素(H、O)检测精度低 |
化学分析法(如滴定法、重量法) | 利用化学反应(如酸碱中和、沉淀反应)定量元素含量 | 精确测定特定元素(如金属中 C、S、P 含量,合金中 Cu、Mg 含量) | 精度极高(可达 0.0001%)、成本低 | 耗时(数小时 - 1 天)、破坏性、需专业化学操作 |
质谱分析法(如 ICP-MS) | 金属离子按质量 / 电荷比分离,通过离子信号强度定量 | 痕量 / 超痕量元素检测(如金属中有害重金属 Pb、Cd、Hg 含量) | 检测限极低(ppb-ppt 级)、灵敏度高 | 设备昂贵、样品前处理复杂(需消解)、破坏性 |
力学性能直接决定金属在受力环境下的安全性(如承重结构、机械零件),核心检测指标包括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硬度、韧性、疲劳强度等。
金属内部的气孔、裂纹、夹杂、疏松等缺陷,可能在使用中逐步扩展导致断裂,需通过无损检测(NDT) 排查(不破坏样品,可用于成品 / 在役部件)。
检测方法 | 核心原理 | 适用缺陷类型 | 适用金属 / 场景 | 特点 |
---|---|---|---|---|
超声波检测(UT) | 超声波在金属中传播,遇到缺陷时发生反射,通过反射波位置 / 幅度判断缺陷大小、深度 | 内部裂纹、气孔、夹杂、分层(如锻件内部裂纹、焊缝未焊透) | 几乎所有金属(钢材、铝合金、钛合金),尤其适合厚壁件(如管道、压力容器) | 可测缺陷深度 / 大小,穿透能力强(可达数米);但对表面粗糙度敏感,需耦合剂 |
射线检测(RT) | X 射线 /γ 射线穿透金属,缺陷处(如气孔)对射线吸收弱,在胶片 / 探测器上形成 “黑度差”,呈现缺陷影像 | 内部气孔、夹杂、未焊透、未熔合(如焊缝、铸件) | 铸件、焊缝(如压力容器焊缝),需直观观察缺陷形态 | 可直观记录缺陷(胶片存档);但有辐射风险,需防护,对厚件穿透能力有限(γ 射线强于 X 射线) |
磁粉检测(MT) | 对铁磁性金属(钢、铸铁)施加磁场,缺陷处产生漏磁场,吸附磁粉形成 “磁痕”,显示缺陷位置 | 表面 / 近表面裂纹、夹杂(如轴类零件表面裂纹、齿轮齿面缺陷) | 仅适用于铁磁性金属(非铁磁性金属如铝、铜不适用) | 检测灵敏度高(可发现 0.1mm 以下表面裂纹),成本低;但无法检测内部缺陷 |
渗透检测(PT) | 将渗透剂(有色 / 荧光)涂在金属表面,渗透剂渗入表面缺陷,去除多余渗透剂后,用显像剂吸出渗透剂,形成缺陷痕迹 | 表面开口缺陷(如表面裂纹、针孔、疏松) | 所有金属(包括非铁磁性金属,如铝合金、不锈钢、铜合金),尤其适合复杂形状部件(如阀门、管件) | 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仅能检测表面缺陷,对表面清洁度要求高 |
金属制品的表面缺陷(如划痕、锈蚀)和尺寸偏差,可能影响装配精度或耐腐蚀性能。
金属在潮湿、酸碱、高温等环境下的腐蚀,会导致性能下降或失效(如管道腐蚀泄漏、海洋设备锈蚀),需通过模拟环境测试评估耐腐蚀能力。
检测方法 | 原理 | 适用场景 |
---|---|---|
中性盐雾试验(NSS) | 将试样置于 5% NaCl 盐雾环境(35℃),观察一定时间(如 24h、1000h)后的锈蚀情况 | 评估镀层 / 涂层的耐腐蚀能力(如镀锌钢板、镀铬零件) |
电化学腐蚀测试 | 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量极化曲线、腐蚀电流密度,计算腐蚀速率,快速评估材料在酸碱溶液中的腐蚀倾向 | 实验室快速筛选耐腐蚀材料(如化工设备用合金) |
应力腐蚀试验 | 对试样同时施加拉应力和腐蚀环境(如盐水 + 应力),观察是否发生应力腐蚀开裂(SCC) | 评估高危环境下的材料(如核电站管道、航空发动机叶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