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装备(如飞机机身、发动机叶片、火箭箭体、卫星结构件)对材料强度、结构完整性要求极高 —— 哪怕微米级的裂纹都可能在高空高压、反复载荷下引发灾难性故障(如发动机爆炸、机身解体)。无损探伤技术的应用可分为三大阶段:
航空航天器在服役中会承受复杂载荷(如飞机起降的冲击、发动机的高频振动、火箭发射的过载),可能产生 “疲劳裂纹” 等隐性缺陷。无损探伤技术需对关键部位进行定期或实时监测:
当装备出现异常信号(如飞机发动机振动超标、火箭回收后表面损伤),无损探伤技术可精准定位缺陷位置、大小和深度,为维修提供依据:
不同技术针对的缺陷类型、材料特性不同,实际应用中需 “组合使用” 以覆盖所有风险点。以下为核心技术及适用场景:
技术类型 | 检测原理 | 适用场景(航空航天) | 优势与局限 |
---|---|---|---|
超声探伤(UT) | 利用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的反射 / 衰减特性,检测内部缺陷 | 金属构件(如起落架、发动机轴)的内部裂纹、夹杂;复合材料的分层 | 优势:穿透深、精度高;局限:需耦合剂,表面需平整 |
射线探伤(RT) | 利用 X 射线 /γ 射线的穿透性,通过胶片或数字成像显示缺陷 | 焊缝(如火箭储箱焊缝、飞机机身接缝)的未焊透、气孔、夹渣 | 优势:直观显示缺陷形态;局限:有辐射,对厚材料灵敏度低 |
涡流探伤(ET) | 利用交变磁场在导电材料中产生的涡流变化,检测表面 / 近表面缺陷 | 金属构件(如涡轮叶片、机身蒙皮)的表面裂纹、腐蚀 | 优势:无需耦合剂、检测速度快;局限:仅适用于导电材料,无法检测内部缺陷 |
渗透探伤(PT) | 利用渗透剂的毛细作用,渗透到表面开口缺陷中,再通过显像剂显示 | 所有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的表面开口裂纹、针孔 | 优势:操作简单、成本低;局限:仅能检测表面开口缺陷,无法检测内部缺陷 |
红外热成像(IRT) | 利用材料受热后的温度分布差异,检测内部缺陷(如分层、脱粘) | 复合材料构件(如飞机机翼 CFRP 蒙皮、卫星天线反射面)的脱粘、分层 | 优势:非接触、大面积检测;局限:对缺陷深度敏感,厚材料检测效果差 |
声发射检测(AE) | 监测材料受力时因缺陷扩展产生的 “声信号”,判断缺陷活性 | 实时监测(如飞机飞行中发动机叶片裂纹扩展、火箭发射时箭体应力集中) | 优势:可动态监测缺陷变化;局限:易受环境噪声干扰,需背景噪声校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