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金属材料在实际服役中,多数并非因静载荷下的强度不足而失效,而是在长期反复交变载荷(如振动、冲击、周期性应力)作用下,即使应力水平远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也可能逐渐产生裂纹并最终断裂,这种现象称为 “疲劳失效”。金属材料疲劳测试正是模拟这类工况,评估材料抗疲劳性能的核心手段,其结果直接指导机械、航空航天、汽车、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结构设计、材料选型与寿命预测。
在理解测试方法前,需先掌握疲劳失效的本质及核心评价指标,这是设计测试方案的前提。
疲劳断裂并非瞬间发生,而是一个渐进过程,典型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 1:疲劳裂纹萌生(占失效寿命的 50%-90%):材料表面或内部缺陷(如夹杂物、加工划痕、应力集中区)处,因局部应力集中产生微小塑性变形,逐渐形成微米级的初始裂纹。
阶段 2:疲劳裂纹扩展:初始裂纹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沿与主应力垂直的方向缓慢扩展,裂纹长度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增长,此阶段可通过无损检测(如超声、渗透探伤)监测。
阶段 3:瞬时断裂:当裂纹扩展至临界长度,剩余截面无法承受载荷时,发生突发性断裂,断口通常呈现 “疲劳区”(光滑、有贝壳状条纹)和 “瞬断区”(粗糙、呈韧性或脆性断裂特征)的典型形貌。
疲劳测试的核心是获取材料的 “疲劳性能参数”,常用指标包括:
指标名称 | 定义与意义 | 应用场景 |
---|
疲劳极限(σ₋₁) | 材料在无限次交变载荷(通常指 10⁷次循环)作用下,仍不发生疲劳失效的最大应力幅值,仅对称循环(应力比 R=-1)下存在。 | 长期承受对称交变载荷的结构,如轴类、弹簧、叶片。 |
条件疲劳极限 | 当材料无明显疲劳极限(如铝合金、镁合金)时,规定某一循环次数(如 10⁸次)下不失效的最大应力幅值,称为该循环次数对应的条件疲劳极限。 | 非铁金属材料的寿命设计,如航空航天用铝合金构件。 |
S-N 曲线 | 以应力幅值(S) 为纵坐标、循环次数(N) 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反映材料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疲劳寿命,是疲劳设计的核心依据。 | 所有承受交变载荷的结构设计,如汽车底盘、飞机起落架。 |
应力比(R) | 交变载荷中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的比值(R=σmin/σmax),决定载荷的 “循环特征”,常见类型: - 对称循环(R=-1,如旋转轴) - 脉动循环(R=0,如齿轮齿根、螺栓预紧后受交变载荷) - 静载叠加交变(R>0,如发动机连杆) | 定义测试工况,确保测试与实际服役条件一致。 |
疲劳测试需模拟不同交变载荷形式(拉 - 拉、拉 - 压、弯曲、扭转、复合载荷),设备需具备高精度载荷 / 位移控制、长寿命稳定运行、数据自动采集功能,核心设备包括:
工作原理:通过电液伺服阀控制液压缸的往复运动,对试样施加交变拉 - 压、弯曲或复合载荷,载荷范围从几牛到几百千牛(甚至兆牛),频率通常为 0.1-200Hz。
优势:载荷范围宽、动态响应快、可模拟复杂载荷谱(如随机载荷、程序载荷),适用于绝大多数金属材料(如钢、铝合金、钛合金)的疲劳测试。
典型应用:标准试样的 S-N 曲线测定、构件级疲劳测试(如螺栓、焊缝、轴承外圈)。
工作原理:利用电磁激励使试样和试验机系统产生共振,通过维持共振状态实现高频交变载荷,频率通常为 50-300Hz,甚至更高。
优势:能耗低(仅需维持共振,无需持续输出大能量)、测试效率高(高频循环可快速达到 10⁷次以上),适合大批量试样的疲劳极限测定。
局限性:仅适用于对称循环(R=-1)测试,载荷形式单一(多为拉 - 压或弯曲),无法模拟复杂载荷谱。
针对特定构件或工况设计,如: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模拟轴类零件(如电机轴、传动轴)的服役状态,试样绕自身轴线旋转,同时承受固定弯曲载荷,实现对称循环(R=-1)。
扭转疲劳试验机:施加交变扭矩,评估材料抗扭转疲劳性能,适用于传动轴、螺栓等承受扭转载荷的构件。
多轴疲劳试验机:同时施加拉 - 压、弯曲、扭转等多方向载荷,模拟复杂应力状态(如飞机机身、海洋平台构件),需配备多通道伺服控制系统。
引伸计:测量试样在交变载荷下的应变,用于监控应力水平、判断材料是否进入塑性阶段。
裂纹监测系统: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表面裂纹)、超声探伤仪(检测内部裂纹)、电阻应变片(通过电阻变化间接监测裂纹扩展),用于裂纹萌生与扩展速率测试。
环境模拟装置:高低温箱(-196℃~1000℃)、腐蚀箱(盐雾、溶液浸泡)、真空腔,模拟材料在极端环境(如航空发动机高温、海洋腐蚀)下的疲劳性能。
根据测试目的(如获取 S-N 曲线、测定疲劳极限、评估裂纹扩展速率),疲劳测试分为不同类型,以下为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获取材料在特定应力比(R)下的 S-N 曲线,确定疲劳极限或条件疲劳极限,是最基础、应用最广的疲劳测试。
需采用标准试样(如 GB/T 3075、ASTM E466),确保试样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 Ra≤0.8μm,避免加工缺陷影响裂纹萌生),常见试样类型:
试样准备:加工标准试样,测量试样尺寸(直径、标距长度),表面清洁处理,粘贴应变片(如需监控应变)。
设备调试:安装试样,校准载荷传感器和引伸计,设定应力比(R)、加载频率(通常 5-50Hz,避免试样发热)。
阶梯加载测试(预测试):选取 3-5 个不同应力水平,每个应力水平测试 1-2 个试样,初步确定疲劳极限的大致范围(如应力高于某值时,寿命 <10⁷次;低于某值时,寿命> 10⁷次)。
恒定应力幅测试(正式测试):在预测试确定的范围内,选取 5-8 个应力水平,每个应力水平测试 3-5 个试样(减少数据离散性),记录每个试样断裂时的循环次数(Nf)。
数据处理:将每个应力水平对应的平均循环寿命绘制成 S-N 曲线(横坐标常用对数坐标 lgN),通过曲线拟合(如幂函数拟合 S^m*N=C)确定疲劳极限(当曲线趋于水平时的应力值)。
评估材料中已存在裂纹的扩展能力,获取裂纹扩展速率(da/dN,单位:m/cycle)与应力强度因子幅(ΔK,单位:MPa・m^(1/2))的关系曲线,用于断裂力学设计和剩余寿命预测。
根据断裂力学,裂纹扩展速率由应力强度因子幅 ΔK 控制,ΔK=Δσ*√(πa)(Δσ 为应力幅,a 为裂纹长度)。da/dN-ΔK 曲线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Ⅰ 阶段:ΔK 低于 “门槛值 ΔKth” 时,裂纹几乎不扩展(da/dN<10^-10 m/cycle)。
Ⅱ 阶段:ΔK 在 ΔKth 与 ΔKc(断裂韧性)之间时,da/dN 与 ΔK 呈线性关系(lg (da/dN)-lgΔK 为直线),符合 Paris 公式:da/dN=C*(ΔK)^m(C、m 为材料常数)。
Ⅲ 阶段:ΔK 接近 ΔKc 时,da/dN 急剧增大,直至裂纹失稳扩展。
试样准备:采用预制裂纹试样(如紧凑拉伸试样 CT、三点弯曲试样 SEB),通过线切割预制初始裂纹,再经 “疲劳预制” 获得尖锐裂纹(长度通常 0.5-2mm)。
加载与监测:施加恒定应力比(R)的交变载荷,通过光学显微镜或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裂纹长度 a 随循环次数 N 的变化,计算不同 ΔK 下的 da/dN。
数据处理:绘制 da/dN-ΔK 曲线,确定 ΔKth、Paris 公式中的 C 和 m,为剩余寿命计算提供依据(如已知初始裂纹长度 a₀和临界裂纹长度 ac,通过积分 Paris 公式可计算寿命 N=∫(a₀到 ac) da/[C*(ΔK)^m])。
疲劳测试结果的离散性较大(同一材料、同一应力水平下,寿命可能相差 1-2 个数量级),需严格控制以下影响因素,确保数据可靠:
疲劳测试是连接材料研发与工程应用的关键环节,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