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硬度试验
金属洛氏硬度试···
焊接工艺评定
无损探伤
取样:选取齿轮关键部位(如齿面、齿根、心部),避免切割时因过热导致组织改变(可采用水冷或低速切割)。
镶嵌:小样品用树脂镶嵌,便于研磨抛光;大样品可直接研磨。
研磨与抛光:
粗磨:用砂纸(400#-800#)去除切割痕迹,保证表面平整。
细磨:依次用 1000#-2000# 砂纸研磨,消除粗磨划痕。
抛光:使用金刚石抛光膏或氧化铝粉,直至表面无划痕,呈镜面状态。
腐蚀:
常用腐蚀剂:4% 硝酸酒精溶液(适用于碳钢、合金钢)、氯化铁盐酸溶液(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
腐蚀时间:10-30 秒,需控制腐蚀程度,避免过度腐蚀导致组织模糊。
使用光学显微镜(50-1000 倍)观察,重点记录组织形态、分布及缺陷特征。
拍摄典型区域照片,标注放大倍数及腐蚀剂类型。
渗碳淬火 + 低温回火后组织:
表层:高碳马氏体 + 残余奥氏体 + 碳化物(针状马氏体细密,碳化物呈颗粒状分布,提高耐磨性)。
心部:低碳马氏体 + 铁素体(保持韧性,防止断裂)。
典型案例:汽车变速箱齿轮渗碳后,表层硬度可达 60HRC 以上,心部硬度 30-40HRC。
调质处理(淬火 + 高温回火)后组织:回火索氏体(铁素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细粒状渗碳体)。
性能关联:强度与韧性匹配良好,适用于中载荷齿轮(如机床齿轮)。
氮化处理后组织:表层为 ε 相(Fe3N)+γ' 相(Fe4N),心部为回火索氏体。
特点:表面硬度极高(>1000HV),耐磨性和耐蚀性优异,变形小。
组织:铁素体 + 球状石墨或珠光体 + 球状石墨。
优势:石墨起到减摩作用,适合低速重载场景(如起重机齿轮)。
特征:晶粒粗大,马氏体针状组织过长;过烧时晶界熔化,出现黑色网状组织。
原因:淬火加热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
影响:齿轮脆性增加,易发生早期断裂。
特征:表层出现铁素体层(白色组织),碳化物减少。
原因:加热时炉内气氛控制不当(氧化性气氛)。
影响:表面硬度降低,耐磨性下降,易发生磨损失效。
特征:碳化物沿晶界呈网状分布(多见于渗碳钢)。
原因:锻造后冷却速度过慢,或退火工艺不当。
影响:降低齿轮韧性,热处理时易开裂。
特征:显微镜下呈白色块状或薄膜状分布于马氏体间。
原因:淬火温度过高或回火不充分。
影响:尺寸稳定性差,硬度下降,易发生变形。
GB/T 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 6394-2017:《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GB/T 18254-2016:《高碳铬轴承钢》(用于齿轮钢组织评级)
质量控制:验收齿轮原材料或热处理后的组织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失效分析:通过组织观察判断齿轮断裂、磨损的原因(如过载导致的塑性变形、热处理缺陷导致的脆性断裂)。
工艺优化:调整热处理参数,改善组织以提升性能(如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优化碳化物分布)。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组织细节(如碳化物形貌、断口特征),分辨率高于光学显微镜。
能谱分析(EDS):检测组织中元素分布(如氮化层的氮含量、脱碳层的碳含量变化)。
图像分析软件:自动测量晶粒尺寸、碳化物数量及分布,提高评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