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硬度试验
金属洛氏硬度试···
焊接工艺评定
无损探伤
根据合金组成的不同,黄铜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各类的铜含量范围如下:
普通黄铜
H68 黄铜(“H” 表示黄铜,68 表示铜的平均含量为 68%),铜含量约 68%,锌含量约 32%,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常用于制造冷凝管、弹壳等。
H62 黄铜,铜含量约 62%,锌含量约 38%,强度高,切削性能好,适用于制造螺栓、螺母、散热器等。
定义:仅由铜和锌组成的合金。
铜含量范围:通常在 59% - 90% 之间。
典型例子:
特殊黄铜
铅黄铜:如 HPb59 - 1,铜含量约 59%,铅含量约 1%,其余为锌,切削性能优异,常用于制造钟表零件、阀门等。
锡黄铜:如 HSn62 - 1,铜含量约 62%,锡含量约 1%,耐海水腐蚀,可用于制造船舶零件。
铝黄铜:如 HAl60 - 1 - 1,铜含量约 60%,铝含量约 1%,还含有少量铁等元素,强度高,耐蚀性好,适用于制造耐海水腐蚀的零件。
定义:在普通黄铜基础上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如铅、锡、铝、锰、镍等)形成的合金。
铜含量范围:一般在 55% - 85% 之间,具体因添加元素及比例而异。
合金用途需求:不同用途对黄铜的性能要求不同,从而影响铜含量的设计。例如,需要高塑性的材料(如用于深冲压加工)通常铜含量较高;而需要高硬度和强度的零件(如机械配件)可能铜含量相对较低,锌含量较高。
添加的合金元素:特殊黄铜中添加的其他元素会改变铜在合金中的比例。例如,加入铅、锡等元素时,为了保持合金的性能平衡,铜含量会相应调整。
行业标准与规格:不同国家和行业对黄铜的牌号和成分有明确规定,如中国的 GB 标准、美国的 ASTM 标准等,铜含量需符合相应标准要求。
滴定法
原理:利用铜离子与特定试剂(如 EDTA)发生络合反应,通过滴定剂的用量计算铜含量。
步骤:将黄铜样品溶解制成溶液,调节 pH 值,加入指示剂,用 EDTA 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根据滴定体积计算铜的含量。
特点:操作相对简便,成本较低,但对于复杂合金可能受其他元素干扰,需要进行掩蔽或分离处理。
碘量法
原理:铜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化亚铜沉淀和碘,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的碘,从而确定铜的含量。
特点:准确度较高,适用于铜含量较高的黄铜样品,抗干扰能力较强。
光谱分析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将样品溶液雾化后引入原子化器,铜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根据吸光度与铜浓度的线性关系测定含量。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 - OES):样品经处理后形成等离子体,铜元素发射出特征光谱,通过检测光谱强度确定含量。该方法可同时分析多种元素,速度快,精度高。
X 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利用 X 射线照射样品,激发铜元素产生特征荧光 X 射线,根据荧光强度计算铜含量。适用于无损检测,可快速分析固体样品表面的成分。
电解分析法:通过电解将铜从溶液中沉积在电极上,称量电极的增重计算铜含量,准确度高,但分析时间较长。
力学性能
铜含量较高时,黄铜的塑性较好,易于加工成型,但强度和硬度相对较低。例如,H90 黄铜(铜含量约 90%)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用于制造薄壁管、板材等。
随着铜含量降低,锌含量增加,强度和硬度提高,但塑性下降。当锌含量超过 40% 时,黄铜的脆性显著增加。
耐蚀性能
一般来说,铜含量较高的黄铜在大气、淡水等环境中的耐蚀性较好。例如,锡黄铜中铜和锡的协同作用使其耐海水腐蚀性能突出。
但在某些特定介质中,如氨溶液,黄铜可能发生应力腐蚀开裂,此时铜含量和合金元素的搭配尤为重要。
导电和导热性能
铜是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材料,黄铜的导电、导热性能随铜含量的增加而提高。纯铜(紫铜)的导电性最佳,黄铜的导电性因锌等元素的加入而有所降低。
质量控制与检验:在黄铜生产过程中,分析铜含量可确保产品符合设计要求和行业标准,避免因成分不合格导致性能缺陷。
废旧黄铜回收利用:回收废旧黄铜时,分析铜含量有助于评估其价值和确定回收工艺,例如高铜含量的黄铜可通过适当处理直接用于生产高品质合金。
科学研究与材料开发:研究黄铜的成分与性能关系时,准确分析铜含量是基础工作,有助于开发具有特定性能的新型黄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