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铝合金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其成分分析对于材料性能评估、质量控制及研发改进至关重要。以下从主要合金元素、常见分析方法、标准与应用三方面展开介绍:
铝合金通常以铝(Al)为基体,加入一种或多种合金元素以改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或工艺性能。常见合金元素及其作用如下:
| 合金元素 | 主要作用 | 典型应用场景 |
|---|---|---|
| 硅(Si) | 降低熔点,改善铸造性能;提高耐磨性,但过量会降低塑性。 | 铸造铝合金(如 ADC12、A356) |
| 镁(Mg) | 显著提高强度和耐腐蚀性,密度低,形成 Mg₂Al₃强化相。 | 变形铝合金(如 5052、5083 海洋用合金) |
| 铜(Cu) | 提高强度和耐热性,形成 CuAl₂强化相,但耐腐蚀性下降。 | 高强度铝合金(如 2024、2A12 航空用合金) |
| 锌(Zn) | 与镁、铜配合使用,形成复杂强化相(如 MgZn₂),大幅提高强度。 | 超高强度铝合金(如 7075、7A04 航空航天用) |
| 锰(Mn) | 提高耐腐蚀性和强度,形成 MnAl₆相,抑制晶间腐蚀。 | 防锈铝合金(如 3003、3A21) |
| 钛(Ti) | 细化晶粒,提高焊接性能和热稳定性。 | 航空铝合金及高温应用材料 |
| 铬(Cr) | 改善耐腐蚀性,抑制再结晶,稳定晶粒结构。 | 高强度铝合金(如 7049) |
| 锂(Li) | 降低密度,提高弹性模量,用于轻量化设计。 | 航空航天轻量化材料(如 2090、8090) |
铝合金成分分析需结合定性分析(确定元素种类)和定量分析(测定元素含量),常用方法包括: